前言

主成份分析,简写为PCA(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)。用于提取矩阵中的最主要成分,剔除冗余数据,同时降低数据纬度。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可能是多种因数叠加的结果,如果这些因数是线性叠加,PCA就可以通过线性转化,还原这种叠加,找到最原始的数据源。

PCA原理

P.S: 下面的内容需要一定线性代数基础,如果只想了解如何在R中使用,可以跳过此节

本质上来讲,PCA主要是找到一个线性转换矩阵P,作用在矩阵X(X的列向量是一条记录,行向量是一个feature)上,使其转换(或称之为投影,投影可以使用矩阵形式表示)到一个新的空间中,得到矩阵Y。目的是使得Y的协方差矩阵具有如下特点:

1) 对角线元素重左上角到右下角降序排列

2) 非对角线元素全部为0

为什么要这样达到这个目的呢?

对角线上的元素是Y的行向量的方差,非对角线上的元素是协方差。方差越大,表示保留的信息越多越重要;协方差越小,表示相关性越低,冗余性越小。这个也是PCA的主要目的。

下面形式的描述PCA的原理

矩阵X,纬度为m*n,m是变量个数,n是数据数量,处理之前需要对X的行向量做均值化,也就是每一个元素减去行均值,为了简化方差和协方差的计算。令Y=PX,使得是对角矩阵,且对角线上的值从大到小排列。

展开S,如下所示:

令A=,很容易证明A是对称矩阵,那么实对称均值的对角化在线性代数中是很成熟的技术,则有A=,其中E是标准正交矩阵,带入上面公式

,则

可以知道D中的每个元素其实就是A的特征值,而E中的向量就是特征向量经过正交化后的得到的标准正交基。让后根据A的特征值的大小降序排列。并对应排列E中向量的顺序。

PCA in R

R中内置两种PCA的实现,prcomp和princomp。前者采用SVD实现,后者采用上面的实对称矩阵对角化方式实现,两种的接口类似,只是前者的参数稍微多一些,下面的列子采用prcomp。

示例1:如何使用PCA

# 传感器坐标
recorders = data.frame("X" = c(0,0,1,1), "Y" = c(0,1,1,0) , row.names=c("A","B","C","D"))
# 光源坐标
locs = data.frame("X" = c(.3, .5), "Y" = c(.2, .8))
# 光源的发光强度时间序列
intensities = data.frame("sine" = sin(0:99*(pi/10))+1.2,
"cosine" = .7*cos(0:99*(pi/15))+.9) # 传感器与光源的距离
dists = matrix(nrow = dim(locs)[1], ncol = dim(recorders)[1],
dimnames = list(NULL, row.names(recorders)))
for (i in 1:dim(dists)[2]) {
dists[, i] = sqrt((locs$X-recorders$X[i])^2+(locs$Y-recorders$Y[i])^2)
} # 传感器记录的光源强度数据
set.seed(500)
recorded.data = data.frame(jitter(as.matrix(intensities)%*%as.matrix(exp(-2*dists)), amount = 0)) # 直观的感受一下传感器数据
plot(recorded.data)
round(cor(recorded.data), 2)
plot.ts(recorded.data) # PCA原理1: 高相关性可能具有高度重复
# PCA原理2: 最重要的因数是那些具有最大方差的数据 # 手动执行PCA
Xoriginal = t(as.matrix(recorded.data)) # 中心化每个变量数据,以便每一行的均值为0
rm = rowMeans(Xoriginal)
X = Xoriginal - matrix(rep(rm, dim(Xoriginal)[2]), nrow = dim(Xoriginal)[1]) # 计算转换矩阵P
A = X %*% t(X)
E = eigen(A, symmetric = TRUE)
P = t(E$vectors) newdata = P %*% X
sdev = sqrt(diag((P %*% A %*% t(P))/(dim(X)[2]-1))) # 使用R内置PCA函数princomp
pr = princomp(recorded.data)
pr$sdev
pr$center # 使用R内置PCA函数prcomp,采用SVD算法
pr = prcomp(recorded.data)
pr
plot(pr)
barplot(pr$sdev/pr$sdev[1])
pr2 = prcomp(recorded.data, tol = .1)
plot.ts(pr2$x)
par(mfrow = c(3,1))
windows(); plot.ts(intensities)
windows(); plot.ts(recorded.data)
windows(); plot.ts(cbind(-1*pr2$x[,1], pr2$x[,2]))
par(mfrow = c(1,1)) # 重构原始数据
od = pr$x %*% t(pr$rotation)
od2 = pr2$x %*% t(pr2$rotation)
windows(); plot.ts(recorded.data)
windows(); plot.ts(od)

此例子够着了两个光源数据,然后采用手动PCA算法和R内置PCA算法演示PCA,最后使用PCA的结果还原数据,演示PCA压缩数据。更具体的说明,可以参考这篇文章[2]

示例2:PCA简化数据

library("DMwR") # install.packages("DMwR")
cv.demo <- function(form, train, test, ...) {
require(tree)
model <- tree(form, train, ...)
preds <- predict(model, test, type = 'class')
class.eval(resp(form, test), preds) } # PCA建模1
pr <- prcomp(iris[-5])
new.data <- cbind(pr$x,iris[5])
eval.res <- crossValidation(learner('cv.demo',pars=list()),
dataset(Species ~ ., new.data),
cvSettings(1,10,1234))
summary(eval.res) # PCA建模2
plot(pr) # 保留前3主成分
new.data2 <- cbind(pr$x[,1:3], iris[5])
eval.res <- crossValidation(learner('cv.demo',pars=list()),
dataset(Species ~ ., new.data2),
cvSettings(1,10,1234))
summary(eval.res) # 直接建模
eval.res <- crossValidation(learner('cv.demo',pars=list()),
dataset(Species ~ ., iris),
cvSettings(1,10,1234)) summary(eval.res)

执行上面代码,可以发现在使用iris数据处理PCA时,第一个主成份占比达到92.46%,前三个主成份的权重达到99.48%。后面使用前三个主成份预测的平均错误率为4.7%,比采用原始数据预测的错误率6%低。

PCA假设

1. 变量符合高斯分布(正太分布)

2. 变量之间的影响是线性的,也就是可以通过线性变化将数据还原成主要因数

3. 协方差最大的元素对应的转换向量越重要

4. 转换矩阵是正交的

PCA的整个推导过程都是遵循上面的四条假设,如果违反了这些假设,PCA可能作用不大,甚至有反作用,所以使用PCA时需要谨慎。

PCA最佳实践

  1. 压缩数据,主成份一般在90%,95%和99%几档,根据实际需要选取
  2. 加速模型建模,缩短时间(PCA处理后,建模,需要保留转换向量P,并用P处理预测数据)
  3. 可视化,如果前两个或三个数据可以表示90%以上的成分,那么可以进行可视化
  4. PCA处理数据之前需要去报每个列的均值为0(mean normalization),同时需要确保量纲相同(scaling),否则数值较大的几个变量会占据主要成分。
  5. 不要将PCA作为解决过拟合的方法,虽然使用PCA后,确实可以减少过拟合,但是原因可能是feature减少了。采用regulations缓解过拟合。
  6. 设计ML系统时,不要一开始就期望使用PCA,提高模型性能。只有当所有非PCA方法无法达到效果时,在使用PCA。PCA处理数据时没有考虑到y,会损失部分有价值信息

参考资料

[1]       PCA维基百科

[2]       PCA R示例(英文)

[3]       PCA数学原理:深入浅出,值得一读

[4]       最后那幅宇宙图片的例子很形象

[5]       Google研究员Jon Shlens的PCA原理介绍论文(英文)

[6]       Week 8 in Machine Learning, by Andrew NG, Coursera

最新文章

  1. 理解CSS前景色和透明度
  2. canvas初探3:画方画圆
  3. Alpha阶段第三次Scrum Meeting
  4. 【温故而知新-Javascript】图片效果(图像震动效果、闪烁效果、自动切换图像)
  5. Struts2笔记——初次框架配置
  6. 关于java.lang.NullPointerException: Module &#39;null&#39; not found.的问题
  7. BZOJ_1018_[SHOI2008]_交通堵塞traffic_(线段树)
  8. js点击弹出div层
  9. 解决MacOS Terminal打开慢的问题
  10. python写一个网页翻译器
  11. RAID 详解
  12. MySQL单行函数
  13. VUX调用例子
  14. Turning off “Language Service Disabled” error message in VS2017
  15. 怎样使用 fiddler抓取网络数据包?
  16. (22)bootstrap 初识 + Font Awesome(字体图标库)
  17. pycharm开发django项目 static报404解决方法
  18. IE8不能保存cookie,造成response.redirect死循环的原因
  19. 对*P++的理解,再联想~~~
  20. TextView的实现原理介绍

热门文章

  1. 网络流24题 第五题 - PowerOJ1740 CodeVS1905 圆桌问题 二分图多重匹配 网络最大流
  2. 004 Spark中的local模式的配置以及测试
  3. ubuntu16.04下vim的安装与配置
  4. 在docker中运行mysql实例
  5. c#textBox控件限制只允许输入数字及小数点
  6. DataGridView 绑定数据问题及修改值交换列
  7. [NOIp2009普及组]细胞分裂
  8. centos 7 秘钥分发
  9. fatal error C1083: 无法打开编译器生成的文件:“../../build/vs71/release/lib_json\json_value.asm”: No such file or directory
  10. Automatic overvoltage protection